《刑事審判參考》(2001年第3輯,總第14輯)
【第88號】郭某升被控貸款詐騙案-貸款詐騙罪中的“以非法占有為目的”應如何把握
節(jié)選裁判說理部分,僅為個人學習、研究,如有侵權,立即刪除。
二、主要問題
貸款詐騙罪中的“以非法占有為目的”應如何把握?
三、裁判理由
根據 1997 年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的規(guī)定,貸款詐騙罪是指以 非法占有為目的,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,騙取銀行或者 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,數額較大的行為。構成貸款詐騙罪,客觀方面必須實施了下列行為之一:
(1)編造引進資金、項目等虛假理由;
(2)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;
(3)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;
(4)使用虛假 的產權證明作擔?;蛘叱龅盅何飪r值重復擔保;
(5)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;
主觀方面必須具有非法占有貸款的目的。
在司法實踐中, 認定是否構成貸款詐騙罪,不僅要看其是否具有前述行為之一,而 且還要看行為人是否具有“非法占有目的”。 關于如何認定行為人主觀上具有“非法占有目的”,最高人民 法院 2001 年 1 月 21 日印發(fā)的《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 談會紀要》 (以下簡稱《紀要》 )指出:“應當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,既要避免單純根據損失結果客觀歸罪,也不能僅憑被告人自己的供述,而應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。對于行為人通過詐 騙的方法非法獲取資金,造成數額較大資金不能歸還,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:
(1)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;
(2)非法獲取資金后逃跑的;
(3)肆意揮霍騙取資金的;
(4)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;
(5)抽逃、 轉移資金、隱匿財產,以逃避返還資金的;
(6)隱匿、銷毀賬目, 或者假破產,假倒閉,以逃避返還資金的;
(7)其他非法轉移資金、 拒不返還的行為?!? 在本案中,被告人郭某升身為集體所有制和其他混合所有制企業(yè)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,在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過程中,提交的財務報表對部分數字的申報有推算和虛假成分,盡管不影響其代表該公司與銀行簽訂的貸款人民幣300 萬元的借款的效力,且此項貸款業(yè)務已由有關單位提供經銀行確認為真實、有效的擔保保證。但是其利用含有虛假項目的財務報表向銀行申請貸款的行為,可以認定歸屬于貸款詐騙的“其他方法”的。但是該行為是否構成貸款詐騙罪,還必須進一步借助其他的行為事實來證明郭某升主觀上是否具 備“非法占有目的”。 綜合本案中貸款的使用、不能歸還貸款的原因以及郭某升對償還貸款的主觀態(tài)度等事實來分析,并不能證實郭某升在申請貸款的過程之中以及取得貸款之后具備“非法占有貸款的目的”。具體來說,郭某升最終將貸款人民幣300 萬元分別以現(xiàn)金形式或者以所購房產用作貸款抵押等方式用于了企業(yè)經營活動,而并非用于其個人經營活動及揮霍;貸款未能如其歸還,確因郭某升等人對公司、企業(yè)經營管理不善所致,但該公司始終表示將盡快歸還貸款本息,且擔保單位亦未拒絕承擔擔保責任。因此,利用含有虛假項目的財務報表進行申請貸款,能否認定為“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”而構成貸款詐騙罪,關鍵在于結合案件的其他事實來證明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備“非法占有貸款的目的”。根據《紀要》的上述精神, 分析本案中對郭某升行為的不同定性,檢察院主張郭某升主觀上具有“非法占有目的”并構成貸款詐騙罪,顯然是未能正確區(qū)分貸款詐騙罪 (刑事違法行為)與貸款詐欺 (民事違法行為)在主觀方面的界限,而法院認定郭某升因主觀上不具備“非法占有目的”而不構成貸款詐騙罪,則準確地把握了兩者主觀方面的界限。
隨著市場經濟的發(fā)展和金融活動領域的擴大,貸款不能歸還的風險也可能加大,貸款糾紛也會增加。因此,要準確區(qū)分貸款詐騙與貸款糾紛的界限。特別應當注意的是,根據《紀要》的規(guī)定,對于合法取得貸款后,沒有按規(guī)定的用途使用貸款,到期沒有歸還貸款的,不能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;對于確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。因不具備貸款的條件而采取了欺騙手段獲取貸款,案發(fā)時有能力履行還貸義務,或者案發(fā)時不能歸還貸款是因為意志以外的原因,如因經營不善、被騙、市場風險等,不應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??傊谔幚砭唧w案件的時候,對于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,就不能單純以貸款不能歸還而按金融詐騙罪論處。
(執(zhí)筆: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郝銀忠 最高人民法院劉樹德 審編:黨建軍)